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无机化工论文_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

来源:四川水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2-02-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2 前人研究综述 1.3 研究资料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1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起步与技术引进(1889-1906) 1.1 中国传统的胶凝材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2 前人研究综述

1.3 研究资料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1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起步与技术引进(1889-1906)

1.1 中国传统的胶凝材料

    1.1.1 气硬性胶凝材料

    1.1.2 水硬性胶凝材料

1.2 西方水泥技术的诞生及初期发展

1.3 第一个民族水泥厂的创立与水泥技术的引进

    1.3.1 唐山细棉土厂创立背景

    1.3.2 唐山细棉土厂创立过程

    1.3.3 水泥烧制技术的引进

    1.3.4 唐山细棉土厂的失败及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及技术更新(1907-1936)

2.1 水泥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2.1.1 甲午战争后的设厂热潮

    2.1.2 民国成立及“一战”爆发

    2.1.3 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建设

2.2 水泥工业的发展

    2.2.1 水泥工厂陆续建立

    2.2.2 水泥的供给总体状况

    2.2.3 水泥工业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2.3 水泥技术的更新——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例

    2.3.1 水泥生料加工技术及设备的更新

    2.3.2 熟料煅烧设备的发展——普通立窑与回转窑

    2.3.3 原动设备及其他设备升级

    2.3.4 水泥质量控制与品质提升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萎缩与技术变迁(1937-1949)

3.1 全面抗战时期的水泥工业

    3.1.1 战时水泥工业损失与水泥供求关系变化

    3.1.2 后方水泥工厂的增设与水泥工业布局的调整

    3.1.3 工业统制下的水泥生产

3.2 特殊时期的水泥技术

    3.2.1 半机械立窑

    3.2.2 灰土代水泥

3.3 抗战胜利后的水泥工业

    3.3.1 战后初期水泥工业迎来新局面

    3.3.2 水泥工业萎缩终成定局

3.4 水泥标准规范的讨论与草拟

    3.4.1 水泥标准的讨论

    3.4.2 各机构拟定的水泥生产标准

本章小结

第4章 晚清民国时期水泥工业及技术变迁的评析

4.1 水泥工业及技术的总体评价

    4.1.1 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特点

    4.1.2 水泥工业及技术作出的贡献

    4.1.3 水泥工业及技术存在的不足

4.2 近代水泥工业发展对新中国水泥事业的影响

    4.2.1 形成新中国水泥工业布局基础

    4.2.2 奠定新中国水泥工业设备基础

    4.2.3 为新中国水泥事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文章摘要:水泥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伟大发明,广泛应用于铁路建设、市政工程、住宅建设、桥梁工程、水利建设等领域,被誉为现代建筑的“粮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889年唐廷枢从国外引进水泥制造技术,成立唐山细棉土厂,水泥工业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年产量已达23.3亿吨,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水泥技术也位居世界先进水平。水泥工业技术作为中国在近代化早期引入的西方技术之一,它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最终奠定现代水泥工业发展的基石,这一过程值得被追溯。本文选择晚清民国时期的水泥工业及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历史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以下问题:西方水泥技术是如何被引进与发展的?中国水泥工业建设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什么不同的特征?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期探寻水泥工业发展与水泥技术引进、革新、变迁之间的联系,丰富近代工业史及技术史的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胶凝材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介绍了水泥技术诞生及前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探讨了我国水泥工业起步的背景、水泥烧制技术的引进、发展过程及结果。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国外水泥开始向中国输入,并逐步取代了传统胶凝材料。1889年,为满足官办工矿企业的建设需要,发展水泥工业,洋务派人士唐廷枢在河北唐山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族水泥工厂——唐山细棉土厂,这是我国水泥工业的开端。在该厂创办过程中,通过从国外购买水泥生产设备和雇佣技师,水泥的烧制技术被引进。因企业经营策略不当和产业政策缺位,唐山细棉土厂仅仅经营了两年即宣告停业,但该企业为之后中国民族水泥工业的崛起打下了基础。本文第二部分梳理了近代水泥工业在发展阶段(1907-1936年)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情况,对该阶段水泥工业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例,探讨了此时期水泥技术革新的成果。水泥工业在1907-1936年期间,因甲午战后工商矿业的快速发展、中华民国成立及“一战”爆发、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建设等因素的推动,得到了快速发展。启新、华商、中国等民族水泥企业纷纷建立并投产,水泥工业的实力大增,取得了不俗成绩。在此时期,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代表的水泥工厂,通过将水泥加工工艺由干法加工更新为湿法加工,升级水泥的生料加工、熟料煅烧和原动设备,提高了国产水泥的品质,我国水泥加工技术在此过程中得到革新。本文第三部分研究水泥工业在1937年至1949年存在的停滞现象和技术变迁。全面抗战的爆发使水泥工业蒙受了巨大损失,陷入停滞。与此同时,水泥的供求关系和水泥工业布局也发生了变化。为保障抗战建国,政府开始引导并参与水泥工业生产。战时的水泥工业,虽为抗战建国做出了贡献,但因受到日军多次轰炸,加之进口设备渠道被封锁,产量始终未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战后,因外货倾销、内战爆发、水泥税复征等因素干扰,水泥工业的实际产量并未明显增加,产业发展停滞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变。技术层面,因无法进口熟料煅烧设备,王涛、胡庆泉等人在抗战时期自行设计了半机械化立窑。此外,导淮委员会技士王鹤亭对从印度引进回国的灰土代水泥进行了技术改良,并加以生产和运用,成为波特兰水泥的替代解决方案,扩充了水泥工业产品的种类,在战时大后方,为水利和航运等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水泥标准方面,相关机构开始进行水泥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于1947年正式公布了我国第一部水泥标准规范。总体而言,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在近代的发展极其艰难曲折。受战争破坏严重,政府的产业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初期缺位,但后期政府也曾出台过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水泥行业人员则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从技术到标准的本土化努力。在晚清民国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水泥工业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足,如过度依赖进口设备、产品品种不丰富和工业体系不健全等。尽管如此,近代水泥工业在工业布局、技术设备基础和人员储备方面,还是为新中国水泥事业提供了重要基础。


文章来源:《四川水泥》 网址: http://www.scsnzz.cn/qikandaodu/2022/0209/2102.html



上一篇:无机化工论文_醇胺改性高分子水泥助磨剂的助磨
下一篇:无机化工论文_基于电阻率和ζ-电位法的低热硅

四川水泥投稿 | 四川水泥编辑部| 四川水泥版面费 | 四川水泥论文发表 | 四川水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四川水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